小米 详细融资历史(截至2025年3月26日)截至2025年3月26日, 小米集团 的融资历史可划分为上市前融资、港股I...

来源:雪球App,作者: hern,(https://xueqiu.com/5632677240/328928211)
小米详细融资历史(截至2025年3月26日)截至2025年3月26日,小米集团的融资历史可划分为上市前融资、港股IPO及上市后再融资三个阶段,核心数据及时间线如下:---一、上市前融资(2010-2017年)1. A轮(2010年12月-2011年5月)- 金额与估值:分两阶段完成,2010年12月首轮融资1025万美元,2011年5月追加至4100万美元,估值2.5亿美元。- 投资方:晨兴资本、启明创投、IDG资本等。- 用途:研发MIUI系统及供应链建设,为手机业务奠定基础。2. B轮(2011年4月-2012年6月)- 金额与估值:合计融资2.16亿美元,估值达40亿美元。- 投资方:IDG、启明创投、淡马锡等。- 用途:市场扩张及产品线拓展,推动小米手机快速抢占市场份额。3. C轮(2013年8月-2014年12月)- 金额与估值:2013年融资1亿美元(估值100亿美元),2014年追加融资11.34亿美元(估值450亿美元)。- 投资方:DST Global领投,红杉资本、老虎基金等跟投。- 用途:全球化布局及IoT生态链投资,启动“手机+AIoT”战略。4. D轮(2015年)- 金额与估值:未完全披露。- 投资方:GIC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、厚朴投资等。- 用途:技术研发及线下新零售体系建设。5. E轮(Pre-IPO轮,2017年)- 金额与估值:未完全披露。- 投资方:DST Global、老虎基金等。- 用途:IPO筹备及现金流补充。---二、2018年港股IPO- 时间与规模:2018年7月9日以17港元/股发行价上市,净融资240亿港元(含超额配售权后总融资426亿港元),成为港股首家同股不同权上市公司。- 股权结构:雷军通过AB股架构(B类股每股10票)保留控制权,持股比例从31.4%稀释至13.5%,仍掌握54.74%的投票权。- 资金用途:全球业务扩张(覆盖80+国家)、IoT生态链建设及技术研发,间接为汽车业务埋下伏笔。---三、上市后再融资(2020-2025年)1. 2020年配股与可转债- 规模:2020年12月以每股23.7港元配售10亿股(238亿港元),同步发行8.55亿美元零息可转债(67亿港元),合计融资305亿港元。- 用途:支持手机业务高端化(如小米10 Ultra)、新业务探索(含汽车预研),标志正式进军智能汽车领域。2. 2025年“先旧后新”配售- 规模与机制:2025年3月25日以每股53.25港元(较前日收盘价折价6.6%)配售8亿股,净募资425亿港元,创港股科技行业融资纪录。雷军通过“先旧后新”操作,持股比例从24.1%微降至23.4%,投票权仅减少1.2%。- 资金用途:- 汽车业务:北京工厂产能从30万辆/年提升至35万辆/年,启动武汉第三工厂建设(远期总产能目标100万辆);- 技术研发:投入L4级自动驾驶(2025年量产)、AI大模型(支持智能座舱)、700公里续航电池技术;- 现金流补充:2024年汽车业务净亏损62亿元,单车亏损4.5万元。- 市场反应:公告后股价单日暴跌6.3%,市值蒸发逾800亿港元,反映投资者对折价融资及亏损扩大的担忧。---四、累计融资规模与争议- 总金额:2018年IPO(426亿港元)+ 2020年再融资(305亿港元)+ 2025年配售(425亿港元)= 1156亿港元(约合148亿美元)。- 争议焦点:1. 零分红历史:自2018年上市以来从未分红,投资者质疑资本回报率;2. 高位折价融资:2025年配售时股价处于历史高位(57港元),折价6.6%引发市场信心波动;3. 资金效率压力:汽车业务需在2025年交付35万辆并收窄亏损至单车3万元以下,否则面临估值重构风险。---五、战略背景与行业逻辑- 行业竞争:比亚迪2025年同期募资434亿港元,特斯拉、蔚来持续加码,新能源赛道进入“千亿级烧钱时代”;- 生态协同:依托8.6亿台IoT设备用户(2024年数据),构建“手机×AIoT×汽车”全生态,差异化壁垒逐步形成;- 现金流管理:截至2024年末,小米现金储备达1751亿元,但汽车业务年均投入超百亿,融资为长期扩张提供保障。---六、未来挑战与投资者预期- 关键指标验证:2025年需达成35万辆交付目标、L4级自动驾驶技术量产落地、生态协同效应(如手机与汽车互联);- 估值博弈:当前市盈率约30倍,若汽车业务突破或转型“科技+制造”成功,市值或冲击2万亿港元;反之可能面临业务收缩压力。---总结:小米的融资史贯穿从消费电子到智能汽车的跨界扩张,其资本运作依赖港股高效融资机制,但也需直面投资者对资金效率与盈利能力的质疑。2025年425亿港元配售标志着规模化投入进入关键阶段,未来两年将决定千亿资金能否转化为核心竞争力。#小米拟配股融资425亿港币!# $小米集团-W(01810)$